学术交流
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做客太阳网集团8722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
发布时间:2023-04-07 浏览人次:219

202342日下午和3日上午,著名语言学家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教授做客太阳网集团8722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,为集团师生带来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,线上线下同步进行,校内外400多名师生参与。

  

首场讲座题为“谈谈我的《汉语音韵学讲义》的编写过程”,是“黄侃讲坛”的第7讲,由太阳网集团8722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经理于亭教授主持。主持人对孙玉文教授作了简单的介绍,申述了孙教授及北京大学中文系与太阳网集团8722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的渊源与深厚关系,指出孙老师是郭锡良先生的弟子,在汉语音韵学、训诂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,是王力先生、郭锡良先生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传承者。讲座中孙老师讲述了编撰《汉语音韵学讲义》的起缘及编撰理念,期望自己能有述有作,且述大于作,希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,这是对王力先生《汉语音韵学》撰写精神的继承。孙老师针对“重纽”“等韵”“上古音分部”“上古音声母”等存有争论的学术前沿问题,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研究方法。指出学术研究应该深入发掘典籍文献等基础材料,肯下苦功夫、笨功夫,从制作韵表这样的朴实工作做起。讲座期间讨论了诸多实例,如研究重纽问题应与上古音衔接起来,而不是由韵图径直逆推,进而讨论处理上古两类三等韵问题时的改等问题、“秦陇则去声为入”反映的关中音在韵书中的痕迹,等等。讲解深入浅出,予人启迪。互动环节,孙老师针对同学们关心的有关“复辅音”“东汉语音系统研究”等问题,向大家表示,处理学术问题应有科学精神,充分予以论证,研究中要避免默证;要笃实地研究材料,忠于材料,不能贸然分门别派;复辅音问题主要关注的特殊谐声现象要谨慎处理,不可局限在形声字,要有历史的眼光,审慎看待汉字异读现象等等。最后,孙老师勉励大家在学术研究时,要学会小题大做,使得学问精审严谨,不要过分沉湎于宏大问题,以致学术后劲不足。于亭经理表示,大家要学习孙玉文教授的治学理念,使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学术研究“充实而有光辉”(严耕望语),于大处着眼,于小处着手,要脚踏实地。并在最后鼓励大家要立志为先,引用黄侃先生“士以志气为先,不以学问为先”,鼓励大家立志于学,树立远大志向,进而日有精进。

 

第二场讲座题为从《古音汇纂》看隋唐汉语的浊上变去,由李广宽副教授主持。讲座中,孙老师谈到,自己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一些浊上变去的现象,并举了韩愈《讳辩》、李涪《刊误》中的具体例证,说明唐朝、至少是中唐以后,是明显存在浊上变去的现象的。孙老师强调,研究汉语语音史,不能只掌握一个方面的材料,或者只采取一种视角进行研究,正是有足够多的材料支撑,才能得出隋唐时已经有浊上变去这个结论。之后,孙老师介绍了自己利用《古音汇纂》研究浊上变去的方法。对直音来说,如果我们确认一个被注音字原来一直是全浊上声字,后来用去声字给它注音,那么可以断定这个被注音字在注音时已变成去声字;如果我们确认一个被注音字原来一直是去声字,后来用全浊上声字给它注音,那么可以断定这个注音字在注音时已变成去声字。对反切来说,如果我们确认一个被注音字原来一直是全浊上声字,后来用去声字的切下字给它注音,那么可以断定这个被注音字在注音时已变成去声字;如果我们确认一个被注音字原来一直是去声字,后来用全浊上声字给它做切下字,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切下字在注音时已变成去声字。此外,还有其他补充方法,如《慧琳音义》引用《玄应音义》时,有时会改动音切用字,其中涉及全浊上字与去声字的交替,据此可以用来证明浊上变去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都是必要条件。因为还可能会出现异读的情况,所以,做学问的时候,逻辑很重要,要想得复杂一点。接下来孙老师把从《古音汇纂》搜集到的材料按全浊声母分类,向同学们讲解。通过大量的例子得出结论,唐代是全浊上声变去声的大规模变动时代。最后,孙老师补充道,魏晋南北朝也有零星的浊上变去的例子,但是数量比较少,声母上覆盖率不高,也不清楚跟后来的浊上变去性质是否相同,可能是在系统性出现浊上变去之前,全浊上声字和全浊去声字构成异读。总之,还需要更强有力的证据进行证实或证伪。但是隋唐时期,我们搜集到的材料声韵的覆盖率都相当高,因为《古音汇纂》的出版,材料涉及的文本范围也很广。

 

讲座接近尾声时,孙老师总结道:《古音汇纂》对研究汉语语音很有帮助,我们可以设计方法,把一个一个问题推向前进。李广宽老师最后表示,孙老师的研究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,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,对我们有很多启发。我们要向孙老师学习,为学先立志,打牢基础,把眼光放长远,还要有问题意识。归根到底,还是要夯实基础,重视音韵学。整场讲座气氛轻松热烈,孙教授讲座风趣幽默而内容充实。最后讲座在师生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。(文:宋坤、李梦涵)